卯澳走走看看

生活篇

此石頭屋屋齡可能超過百年,斜後方直至溪邊,多是吳家宗族。曾經是碾米廠、茶室,更早之前更可能經營鹽務,屋內有槍眼,是卯澳繁華年代重要見證。
「曬鹽場」。
清領時期開始,鹽巴即是政府管制專賣。在地先民發揮智慧就地取海水在此曬鹽自用,現今表面已加蓋混凝土。
在這間石頭屋可以看見綁紮固定屋頂的風颱石,屋體本身結構有「內建防風石」,廣場前有立方體(長方體)石頭,不確定是否為防颱使用。
卯澳入口牌坊下的舊洗衣場,為社區營造時刻意營造的古代洗衣場景觀。並非傳統洗衣場。居民洗衣通常在三條溪流中進行。

漁業篇

民國十八年八月,貢寮庄若蘭、卯澳、萊萊地區漁民228人成立卯澳漁業組合,會址設於基隆郡貢寮庄田寮洋字卯澳27番地。辦理漁船、漁民遭難救濟輸恤,石花菜共同販賣,漁貨物共同運銷等事宜。
民國二十九年改組為卯澳漁業協同組合,三十二年改為卯澳漁業會。光復後[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再改組成立卯澳漁會及福連生產合作社,三十九年五月合併為福連區漁會。

民國五十一年,三貂灣漁會與福連區漁會合併,改稱福隆區漁會。
民國六十五年,依照修正之漁會法及『台灣省漁會合併方案』,將福隆區漁會與澳底區漁會合併,定名為貢寮區漁會,會所設於澳底區漁會原址,並在福隆區漁會所在地,改設貢寮區漁會福隆辦事處,服務當地漁民。是卯澳過往7座漁寮之一。

漁寮遺址

漁船電瓶充電機,由漁會管理,現景物已不復存在。當漁船改用電池動力後,漁會在此設立充電站,供漁民付費充電。
前身為卯澳7座漁寮之一,後來才轉型為飛魚卵加工廠。為當時台灣三座飛魚卵加工廠之一,當有市場需求時才有會運作,建物本身也是卯澳聚落少見的兩層樓建築。
原為網擋寮(暫置網具)和罾寮(放漁網\漁具的空間),潘家漁寮用來放四手網(漁具)。 四手網即四手吊網,又稱作「罾」

信仰篇

這是三貂角在地信仰中心。傳聞清治時期卯澳有一漁民在海邊拾獲一尊魚籃觀音像後,長年宿疾不藥而癒,加上當地居民認為魚籃象徵豐收,遂立廟祭祀。廟於道光十二年(1832年)建立。廟取名「利洋宮」,是居民希望海洋有利可賺。
    光緒十八年(1892年),由經營鰹魚場的吳永賜重修。1992年重建。在2015年媒體報導時,廟內已複製八尊的魚籃觀音像提魚籃的媽祖。廟內仍留存2根光緒年間的石柱。
並非原本的土地公廟位置,而是由舊石造土地公廟遷移至此,歷經第三次改建至如今的風貌。
殘件原先所屬的石造土地公為卯澳最早的土地公廟,因土地公廟改建(擴大),舊殘件散落各處。
卯澳社區最早的土地公廟,第二代土地公廟在火號的位置,第三代及現在的新廟則在利洋宮後方。
卯公墓附設的萬善堂主要是用以收納無家屬祭祀的屍骨。祭祀對象通稱有應公或大墓公。臺灣多數萬善堂與清末多械鬥有關。(與新莊的大眾爺、基隆的老大公相似)

耆老表示可考年代在100年以上,可能為海上作業民眾拾獲無主枯骨後,為其立廟。華人強調死者為大,並希望死者善終,立廟後,往後可以再多收納其他枯骨奉祀,故名萬善。屬於陰廟,廟門面向河川下游,台階與窗櫺數為偶數。

守護極東月刊

點擊圖片可以線上閱覽,或點擊下載按鈕下載pdf檔

老照片故事

*註:照片權限歸原拍攝者與其親屬所有,引用請標註出處,如有特殊運用需求敬請來信詢問。

 福連國小遠足
在那個年代,學校校外教學,沒有遊覽車可以坐,從學校步行好幾個小時去遠足。

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校長陳慶龍主持朝會:那個年代,大家都穿著天然皮鞋,柏油路還不普及,爛泥多,所以許多人習慣捲高褲腳。

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 吳英奇老師與該班學生要拍照了,沒鞋子穿的人坐到最旁邊,把腳藏好。

 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吳潘家阿嬤在溪邊洗衣溪邊有活水流動,最適合洗衣或洗菜。

 (1984年,潘王村提供,照片為坑內溪、卯沃北橋下)

林顯昌父母於卯澳漁港
畫面左方泊船處,現已建有戲台。當時戲台位置在廟正前方,為臨時性棚台。

 (約1960年代,林顯昌提供)

劉阿軟先生翻九孔上岸
正港的海男不背氣瓶,直接潛入深海底抓龍蝦、九孔。古早的泳鏡鏡框是用牛角或木材磨製,再以瀝青黏合自行磨製的玻璃鏡片。

 (約1960年代,林顯昌提供)

江明賢祖母於自家門口   (店仔街)有各式店鋪。右側房屋前排的磚造亭仔腳為戰後增建,右前方是大店舖,中間有大灶那間現在是潘王村老師的工作室。

 (約1960年代,江明賢提供)

戰後初期的警察:派出所的招牌寫臺而非台,顯示為戰後所立。1949年台北縣警察局基隆警察所改為基隆分局,而1952年基隆分局改為瑞芳分局。

 (1949~1952之間,江明賢提供)

 日治初期台灣人穿著:(約1920年代,吳守文提供)那個年代的穿著常混合不同風格。右方的男士頭戴麥桿帽,穿馬褂內著襯衫;中間的小男孩:學校制服。兩位女性留埒倒眉,額前的頭髮梳成橫面,皆穿著皮鞋。坐著的太太應是穿著傳統漢人的大襟衫搭配直筒裙;站立的小姐則穿旗袍。
 江明賢家全家福:
拍攝於吳家樓仔厝不遠處另一間石造樓房前。

(1960~1970之間,江明賢提供)

 漁會三傑:
左起林捷榮/吳俊壽/吳慶堂。
卯澳漁會最早於1929年設立,1955年改制為福連區漁會。1962年又與三貂灣漁會合併為福隆區漁會,1976年又與澳底漁會合併為貢寮區漁會。

(1955年,吳守文提供)

 利洋宮修建落成典禮:當時利洋宮前的廟埕還沒加頂蓋,廟埕分為上下兩層。

(1971年,蕭金冠提供)

畢業典禮
黑板上的國父肖像沒有相框,看似臨時黏貼在黑板和國旗上。

(1960~1970之間,吳守文提供)

卯澳五海女
(左起吳美連/吳麗卿/鄭秀月/高素儉/吳雪玉)
照片中的石頭屋和樹都還在,但海女這個行業已幾乎消失。密集勞動,又要冒著刺骨寒風,所得卻不如出外打拼。

(年代不詳,蕭金冠提供)

 卯澳漁村全景畫面從派出所方向取景。
聚落周邊的梯田仍清晰可見,兩座榕樹溪橋仍在,而現今常停滿車的廣場在當時是籃球場。

(1980年代,資料來源:《卯澳漁村保存與觀光法展計畫》)

廟會活動準備過火(以往每年農曆6月19觀音佛祖生日,利洋宮都會辦廟會,現在改成每隔3年才過火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 遶境後、扶神明入廟畫面後方是利洋宮第二代戲台,現已改建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過火後的神轎起乩
在照明設施不普及的年代,火號(燈塔)提供漁船回家的指引,現已改建為涼亭。

(1980年代,諶志吉提供)

夯枷儀式:
 為了消災而向神明懺悔請罪,現已少見。夯枷(giâ kê)一詞今日常用的語意是自找麻煩。枷是用來固定犯人頭頸及上肢的刑具,相當沉重,所以戴枷的罪犯往往不支跪地,看似在為罪刑懺悔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 走筆至此,大家應該明白,沒有人會自願戴枷,自找麻煩。
然而,在臺灣的民間信仰中,卻有所謂的夯枷儀式,今日雖然漸漸失傳,愈來愈少見,它背後所代表的深層意義,卻值得我們好好反省。    

 傳統的夯枷儀式是在做醮或廟宇主神出巡時,信徒為了消災解厄,主動戴枷隨行,表示懺悔,透過自我懲罰來消解過往的罪過。後來逐漸演變成穿戴戲台的道具或紙板做的枷,時至今日,許多廟宇已見不到這個儀式。新竹城隍廟每年中元節仍會舉辦夯枷儀式,今年有2千多人報名參與,可說是優良傳統的延續。

  我們不妨思考,信仰的意義是透過大量捐獻或購買許多祭品、燒很多紙錢來換取神明的保佑,還是應該誠心反省自己的行為,真正改過向善來祈求神明祝福呢?
 隨著時代的演進,我們的宗教觀念是不是淡忘了對自然環境的尊重、對個人行為的節制、對他人的關懷與尊重?

利洋宮神明過火
當時的稻田現在已成了難以進入的雜木叢。

(約1980年代,游政郎提供)

卯澳港邊的待修舢舨船
當時利洋宮右方道路仍是小徑,下到漁港邊則是緩坡,待修繕的船隻停放於此。

(年代不詳,吳守文提供)

*註:照片權限歸原拍攝者與其親屬所有,引用請標註出處,如有特殊運用需求敬請來信詢問。

 福連國小遠足
在那個年代,學校校外教學,沒有遊覽車可以坐,從學校步行好幾個小時去遠足。

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校長陳慶龍主持朝會:那個年代,大家都穿著天然皮鞋,柏油路還不普及,爛泥多,所以許多人習慣捲高褲腳。

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 吳英奇老師與該班學生要拍照了,沒鞋子穿的人坐到最旁邊,把腳藏好。

 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吳潘家阿嬤在溪邊洗衣溪邊有活水流動,最適合洗衣或洗菜。

 (1984年,潘王村提供,照片為坑內溪、卯沃北橋下)

林顯昌父母於卯澳漁港
畫面左方泊船處,現已建有戲台。當時戲台位置在廟正前方,為臨時性棚台。

 (約1960年代,林顯昌提供)

劉阿軟先生翻九孔上岸
正港的海男不背氣瓶,直接潛入深海底抓龍蝦、九孔。古早的泳鏡鏡框是用牛角或木材磨製,再以瀝青黏合自行磨製的玻璃鏡片。

 (約1960年代,林顯昌提供)

江明賢祖母於自家門口   (店仔街)有各式店鋪。右側房屋前排的磚造亭仔腳為戰後增建,右前方是大店舖,中間有大灶那間現在是潘王村老師的工作室。

 (約1960年代,江明賢提供)

戰後初期的警察:派出所的招牌寫臺而非台,顯示為戰後所立。1949年台北縣警察局基隆警察所改為基隆分局,而1952年基隆分局改為瑞芳分局。

 (1949~1952之間,江明賢提供)

 日治初期台灣人穿著:(約1920年代,吳守文提供)那個年代的穿著常混合不同風格。右方的男士頭戴麥桿帽,穿馬褂內著襯衫;中間的小男孩:學校制服。兩位女性留埒倒眉,額前的頭髮梳成橫面,皆穿著皮鞋。坐著的太太應是穿著傳統漢人的大襟衫搭配直筒裙;站立的小姐則穿旗袍。
 江明賢家全家福:
拍攝於吳家樓仔厝不遠處另一間石造樓房前。

(1960~1970之間,江明賢提供)

 漁會三傑:
左起林捷榮/吳俊壽/吳慶堂。
卯澳漁會最早於1929年設立,1955年改制為福連區漁會。1962年又與三貂灣漁會合併為福隆區漁會,1976年又與澳底漁會合併為貢寮區漁會。

(1955年,吳守文提供)

 利洋宮修建落成典禮:當時利洋宮前的廟埕還沒加頂蓋,廟埕分為上下兩層。

(1971年,蕭金冠提供)

畢業典禮
黑板上的國父肖像沒有相框,看似臨時黏貼在黑板和國旗上。

(1960~1970之間,吳守文提供)

卯澳五海女
(左起吳美連/吳麗卿/鄭秀月/高素儉/吳雪玉)
照片中的石頭屋和樹都還在,但海女這個行業已幾乎消失。密集勞動,又要冒著刺骨寒風,所得卻不如出外打拼。

(年代不詳,蕭金冠提供)

 卯澳漁村全景畫面從派出所方向取景。
聚落周邊的梯田仍清晰可見,兩座榕樹溪橋仍在,而現今常停滿車的廣場在當時是籃球場。

(1980年代,資料來源:《卯澳漁村保存與觀光法展計畫》)

廟會活動準備過火(以往每年農曆6月19觀音佛祖生日,利洋宮都會辦廟會,現在改成每隔3年才過火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 遶境後、扶神明入廟畫面後方是利洋宮第二代戲台,現已改建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過火後的神轎起乩
在照明設施不普及的年代,火號(燈塔)提供漁船回家的指引,現已改建為涼亭。

(1980年代,諶志吉提供)

夯枷儀式:
 為了消災而向神明懺悔請罪,現已少見。夯枷(giâ kê)一詞今日常用的語意是自找麻煩。枷是用來固定犯人頭頸及上肢的刑具,相當沉重,所以戴枷的罪犯往往不支跪地,看似在為罪刑懺悔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 走筆至此,大家應該明白,沒有人會自願戴枷,自找麻煩。
然而,在臺灣的民間信仰中,卻有所謂的夯枷儀式,今日雖然漸漸失傳,愈來愈少見,它背後所代表的深層意義,卻值得我們好好反省。    

 傳統的夯枷儀式是在做醮或廟宇主神出巡時,信徒為了消災解厄,主動戴枷隨行,表示懺悔,透過自我懲罰來消解過往的罪過。後來逐漸演變成穿戴戲台的道具或紙板做的枷,時至今日,許多廟宇已見不到這個儀式。新竹城隍廟每年中元節仍會舉辦夯枷儀式,今年有2千多人報名參與,可說是優良傳統的延續。

  我們不妨思考,信仰的意義是透過大量捐獻或購買許多祭品、燒很多紙錢來換取神明的保佑,還是應該誠心反省自己的行為,真正改過向善來祈求神明祝福呢?
 隨著時代的演進,我們的宗教觀念是不是淡忘了對自然環境的尊重、對個人行為的節制、對他人的關懷與尊重?

利洋宮神明過火
當時的稻田現在已成了難以進入的雜木叢。

(約1980年代,游政郎提供)

卯澳港邊的待修舢舨船
當時利洋宮右方道路仍是小徑,下到漁港邊則是緩坡,待修繕的船隻停放於此。

(年代不詳,吳守文提供)

吳家樓仔厝舊照
據信此樓房已超過百年歷史,曾做為鹽館、碾米廠、茶室。房屋四角有槍眼,山牆上的火焰花紋極為少見,既有文獻難以查明其含意。

(約1995年,吳國赫提供)

只留在記憶裡的時代風味

日期:2020/2/20;三貂角志工隊
訪談對象:方游阿嬤(音譯)
撰文:簡珮瑜

  移居和平島的卯澳阿嬤,成長之處或許是心中依戀所在,跟隨兒女遷居他處多次,即便最後落腳一樣是依海的市鎮「基隆和平島」,然而卯澳依然是她每週都要回來走走的重要大事,阿嬤一邊撿著紅鳳菜一邊細數卯澳過往的點滴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