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洋宮沿革

一、清道光十年(西元1830年)、緣有本村民賴立、某日在海邊釣 魚、在海邊撿 回一尊手提漁籃觀音菩薩神像、帶回家設案供奉。 因非常靈 驗、 自然成為村民及鄰近村落人民前來參拜。
二、清道光十二年(西元1832年)、因信眾日益增加、爰經地方熱心人士發起興建寺廟、完成後、恭迎佛駕進廟奉祀。
三、清光緒十八年(西元1892年)經歷六十年歲月、觀音菩薩顯聖、扶乩指點重建宮殿、旋即指示建廟地點(即現址)、並指定採用該址一塊大石、做為所需之石材、並預言來日卯澳灣內會漂進一根大木材(是上等樟木)、足供建廟用材所需。因此重建寺廟盛事1、如期順利完成。(當時五品軍功吳藏亨叩謝之石柱、尚保存在廟內。)
四、日據時代神像危機:日本人為消滅台灣人的民間信仰、欲將廟內神像全數銷毀、幸有本村信眾、將搶救之:。
五、民國二十三年(西元1934年)、經四十二年歲月、寺廟海風鹽份的侵蝕、瓦礫等風化腐朽、地方熱心人士再次籌募經費、重建寺廟。
六、民國五十九年(西元1970年)、距上次重建三十六年後、再次大規模重建、不但整個廟頂新建、廟裡的樑柱及神龕也全翻新、在原廟的兩旁各再加蓋一房、擴大寺廟規模。
七、民國七十八年(西元1992年)、第三次重建、之後陸陸續續完成了許多功能性的大小工程。如鐘鼓樓(重蓋一次)、拜亭(擴建兩次)等、呈現今日之規摸。
八、利洋宮從1832年建廟迄今、有176年歷史(1832一2018)、神像也由早期供奉的觀音菩薩、到今日由全省各大寺廟掛香來的媽祖分身、及其他諸神入寺、利洋宮香火日益興盛、前來參拜的進香團絡繹不絕。

總結

賴立有緣奉菩薩、靈驗遍傳眾人參。
大石巨木建廟材、神像危機了自然。

網沙打魚

舢舨船組捕魚在夜間。「網沙打魚」則是在白天進行。

先解釋什麼是「網沙打魚」,就是小魚群被沙魚或大魚追逐到近岸邊成為魚欉,漂浮在海面,漁民直接用大圓網撈魚。漁民利用大圓網(網框直經約1.2公尺左右,網柄長約2.5公尺)。

漁季時,將船開到魚群旁,直接下網撈魚、因網太大,再加上網中有魚、一人無法正常操作,必須在網的兩旁各有一名助手,用繩索綁在網框左右兩邊、收網時三人協力將網拉起。這也是我們回憶中的一種捕魚方式。

一首詩: 

大魚緊逼魚失序、逼向近岸無處去。
驚慌之魚失動力、圓網下水魚撈起。

放囹仔

        放囹仔也是漁村另一項重要捕魚作業,畢竟靠舢舨船捕魚不足於應付全年生活開支。漁民會在海岸邊「放囹仔」,傍晚出去放網,第二天一大早收網,成了漁村生活的一部分。


        每當颱風過後,外海浪大水冷,魚都會靠近岸邊躲浪、此時放囹仔可以捕到比平常更多的魚。如果運氣好,會是一筆大收入,如果是東南颱,浪大水冷,魚會被打上岸來。在岸上有機會撿到大魚。
        以前刺網單一層,抓的是固定大小的魚。曾幾何時,刺網變三層(三種不同的網目),大大小小的魚通通一網打盡,這種竭澤而魚的作法、使近海漁業更加速枯竭。因此政府下令禁用這種三層網目的刺網。
        去年(西元二〇一六年)五月,政府宣佈卯澳灣為「漁業裁培示範區」之後、卯澳灣內一律不准「放囹仔」政府目的是要養息生態、讓灣內生態更加豐富。立意很好,可惜管理不良,效果不彰。讓本地居民感覺未蒙其利,反受其害。
        我想以目前的管理方式很難成功、政府花再多的錢也祇是浪費。希望能重新檢討如何作有效的管理,真正做到不去破壞生態,才有機會成功。並在每年開放一定時間,漁民受益後,願主動配合,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。並將此成果推廣到台灣各地。

一首詩: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垂直漁網放一線、魚兒誤闖卡網間。

小魚放過大魚收、永續漁法有明天。


捕飛魚

飛魚群集迴游,以浮游生物為食。通常生活在海面表層,繁殖期間會集中於海面的浮藻類或任何漂浮物產卵。飛魚受驚時會躍出水面,胸鰭張開,可以在空中滑翔一段時間。
        每年4~7月是飛魚季、漁民依据飛魚的習性,用延繩來捕飛魚。两艘船拖着在延繩上綁着一束一束的稻草,飛魚會聚集在稻草束下,經過一段時間的拖繩(約l小時餘)之後,兩船靠近,開始下網、之後開始收繩、收到大約剩1/3時,船員要跳進海裡趕魚,等繩子收完,集中全力,將魚趕進漁網、然後收網。這樣週而復始地作業。
        捕飛魚卵則是魚季後期,用較大的草包將其攤開一片,放置於海面,讓飛魚在草包產卵,一段時間之後,收回放置海面的草包,飛魚卵就附在草包上。經加工之後,就是日本料理壽司店上一大重要食材 。(小時候我們可以在海岸邊撿到附在海藻上的飛魚卵)。

一首詩: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延繩密密稻草束、兩船兩繩凌波去。

草束之下飛魚聚、下網收繩人趕魚。


捕鰻苗

卯澳灣有三條溪流入大海,鰻魚會在海水淡水交會處產卵、孵化,鰻苗就在此成長。

捕鰻苗都在入冬季節,海岸邊浪花白茫茫的一片,海流很急。要在這樣夜黑風高的夜晚,穿着青蛙裝、穿上雨衣、帶着半月形捕鰻苗網具,在海岸邊來回拖著半月型網具,既辛苦又危險,要非常小心,否則一個浪花打過來,你沒有站穩,被浪打倒,會有生命的危險、曾經有人因此被刮出去而喪生。(因為青蛙裝一且進水、上身又穿雨衣,、浪又大、要往岸邊回相當困難)。

拖網拖一段時間之後要收網,把網尾連水帶物收入瓢中,然後帶上岸來,將雜物撿掉之後、看看瓢中是否有鰻苗。鰻苗是透明體、祇能看到黑黑的兩點眼睛,將鰻苗用白碗舀起、放入大水桶中。
因鰻苖價很高、大家都在惡浪中博命討生活。

一首詩: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寒風浪起鰻苖期、半月拖網防水衣。

浪來浪去險中行、祇為一線透明體。

釣白帶魚

釣白帶魚可用假餌,在釣鉤上方綁上有顏色的塑膠布片。當釣子放入水中,塑膠布條會晃動而產個反光,白帶魚會以為是小魚在游動,瞬間一咬就上鉤,一次可釣好幾條。
白帶魚釣法有岸釣和船釣,而用餌又有假餌與生餌兩種。

釣白帶魚的盛期在秋冬季,但也可以在盛期之外的時間釣到白帶魚。

東北季風起是盛季,卯澳漁村都以船釣為主,而且是本業。現在船釣都以休閒為主。
白帶魚牙齒銳利,要小心才不會被牙齒刺傷。


一首詩: 
垂直釣繩鈎長串、手動假餌誤鮮餌。
夜裡銀光處處閃、一次上鉤好幾條。

磯釣

卯澳灣區是天然岩岸,很適合磯釣(站在海岸邊釣魚),每天都有從各地遠到而來的釣客,不分晝夜,手持釣竿、心裡想着魚兒上鈎拉竿之樂。灣內風浪平靜,沒有瘋狗浪,比較別處相對安全。但是沒有大魚可釣。


        最近有釣友在卯澳港出口消波塊處,釣到兩條大石斑魚,兩條約有三斤多,可惜沒有用手機照下來,跟大家分享。(注意卯澳漁港內禁止釣魚,岸巡會驅趕)。
        灣區附近有多處好的磯釣埸,較專業的釣者會到馬崗、萊萊、鶯歌石等大型磯釣場,享受釣魚的樂趣。

註:第一張圖是示意圖、第二、三張是卯澳灣、第四張是馬崗磯釣場、第五張是萊萊磯釣場、第六張是鶯歌石磯釣場。

一首詩: 

一竿在手默默守、覓食魚來餌爭奪。
轉身要走且上鈎、陷入掙扎生死鬦。

九孔鮑魚養殖

        1970年代起,民間業者在東北角海岸開挖九孔池,養殖九孔。由育苗到養殖一貫作業、因初期利潤好,興起一股九孔養殖熱。


        後因養殖存活率偏低、不敷成本、無利可圖,紛紛放棄九孔養殖。部分養殖業者嘗試鮑魚養殖,效果不錯。因此將九孔養殖轉為鮑魚養殖。之後,九孔經種苗改良,養殖存活率再度提高,讓九孔養殖再現生機。有些廢棄的九孔池,紛紛整理,再度加入養殖行列。


        位於台灣東壮角海岸的貢寮區,因海域水質良好,且大部分是岩岸,很適合九孔鮑魚養殖。讓新北市政府也加入了養殖的行列,在香蘭與卯澳之間一處海岸、設立海洋資源復育園區,以九孔育苗為主、當九孔長到一定程度之後,放流入海(卯澳灣)讓九孔回到自然環境成長、繁殖、以達復育的目的。因民間九孔養殖業的養殖成功,新北市政府配合業者、每年舉辦九孔鮑魚祭、來推廣行銷。九孔鮑魚養殖已成為本地區重要產業。

一首詩: 

野生九孔不可得、養殖技術更成熟。
東北海岸水質佳、九孔養殖最適合。

弄(釣)海鰻

早期「弄海鰻」是用一根釣竿,上端綁上一條短釣線,約30公分左右、線的另一端綁一釣鈎,鉤上釣餌、然後將釣竿放進海岸邊的石縫中,

因海鰻大都躲在岸邊的石洞或石縫中,我們稱這種釣法叫「弄海鰻」。

現在都用一般釣竿來釣海鰻、而且是拋向岸邊,跟以前「弄海鰻」不同。可能跟海鰻數量減少有關。當海鰻一看到餌,會慢慢游過來,看準魚餌、快速一口咬下,回頭要走就上鉤了。

當你拉起來時要很小心。1、海鰻身體很滑、力量比一般魚大。2、海鰻牙齒很利、很容易在掙扎中被牙齒刺到。所以你必須先把海鰻敲昏或用乾布抓牽海鰻的頭,才能把漁鈎拔掉。
以前只要出門一定釣得到海鰻,現在用「弄海鰻」的方式,已釣不到海鰻。

一首詩:

一竿綁一鈎、直接放洞口。
海鰻狠角色、一口搶就走。

摸(採)九孔

        我現在介紹的採九孔就是採野生九孔、其方式有二:

1、在岸邊利用退潮用手在岸邊石縫中摸,摸到九孔就用手取下,或用「螺鈎」。最好不用「螺鈎」,若用「螺鈎」或「剪刀邊」(不能用的舊剪刀取下一邊)不小心會傷到九孔,一旦傷到,九孔死掉就沒人要買。這種方式叫「摸九孔」。

2、潛入海底、翻開石頭或在石頭邊採到九孔、這種潛水採九孔方式我們稱「潛九孔」。(把潛唸成台語發音的「味」才是到地的唸法)


       「潛九孔」的水鏡是漁民自己製作、材料有兩種:1、牛角框十玻璃。2、木材框十玻璃。用瀝青將玻璃與鏡框黏合、使不漏水。使用水鏡有一密訣,要用海岸邊的一種植物葉用手柔一柔,然後在水鏡的內面玻璃搓一搓、其作用是下水水鏡才不會起霧面。


        採九孔的袋子比採石花菜的袋子小、長度大概祇有石花菜袋的1/2,袋口也比較小,網目也比較細。下水時綁在腰際、袋子正好在兩腳之間、採到九孔就放進袋子。


        「潛九孔」最辛苦在年初,因年初海水很冷、當時並沒有潛水衣可穿,漁民們祇穿一條內褲下水、上岸⋯⋯時冷得發抖、還好岸邊有漂流木,可用來當柴火,起火堆來烤火取暖。
採到的九孔馬上被買家買走,而且是現金支付。(當時有兩家買家,在岸上搶着收購)
        野生九孔又甜又Q,現在養殖的九孔沒有這麼美味、如同土鷄與飼料鷄之差別。現在已吃不到這種野生九孔的味道。唯有野生九孔、你才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九孔的滋味。

一首詩: 

九孔長在淺海處、潛水入底尋寶物。
翻開石頭巧取得、野生九孔難得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