釣軟絲

釣軟絲也是卯澳漁村捕魚方式之一。

釣軟絲通常祇有一人作業,坐在搖櫓船上(小船一人作業一支槳左右搖,前進及控制方向都靠這支櫓)。因此釣軟絲是一手搖櫓一手釣,釣軟絲用的假餌木蝦(木頭作成的假蝦子,後面有二層排列四周的細釣)在船前進時,要適時抽動釣竿,讓木蝦在水中像蝦子在跳動。誘騙軟絲用觸鬚來抱木蝦,觸鬚一抱、抽動木蝦,軟絲就被鈎子鈎住。
        現在都用馬達動力代替人力划槳、方便去較遠的地方作業。釣軟絲和潮汐漲退有很大關係、要算好漲退潮時間。把握黃金時段,軟絲比較會上鈎。
         

早期釣軟絲的木蝦都是自己製作。

手工製作竹子釣竿

一首詩: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一手搖櫓一手釣、木蝦抽動似蝦躍。

軟絲觸鬚木蝦抱、鉤住觸鬚走不了。


磞火

磞火又稱磺火捕魚,這是一種磺石(電石)加水產生乙炔氣,點火瞬間燃燒產生大火,同時發出「磞」的聲響(有如氣爆聲)的捕魚方法。


        磞火船上放有兩個壓力桶,一個裝磺石放下方,一個裝水放上方。當磺石加水產生乙炔氣、用強力橡皮管引氣到船頭火把、火把有一大一小,小火把用來尋找魚跡,若發現有魚跡,就用大火把對準有魚的海面,用小火把點燃大火把,當大火把點燃的瞬間產生大火,同時「蹦」的一聲、海裡的魚隨著大火躍起,及時用三角網插入水中將魚撈起。一次次的蹦火、一網網的撈魚,直到海中魚撈盡。
        磞火捕魚有其危險性、因大火瞬間點著時、不小心會燒到撐火者,這會是很嚴重的燒傷。一不小心就會發生意外。
蹦火捕撈青鱗、堯仔、苦蚵等魚。

一首詩: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磺石加水乙炔氣、點燃小火探魚跡。     

瞬間大火魚躍起、下網及時滿惘魚。

舢舨船捕漁

舢舨船是卯澳漁村傳統漁船。三船一組、傍晚用人力伐槳出海捕魚。三船各有不同的功能,「姑仔」的功能是捕到魚時載魚的船、「姑母」是載漁網的船、「火船仔」載蓄電池集魚灯探魚船。掌集漁燈者叫「火長」,是整船組的頭頭。


當「火船仔」發現有魚在集魚燈迴遊時、要通知「姑仔」與「姑母」下網,下網要注意海流(網口逆海流)才能讓漁網張開。當漁網放好之後二船守住網口兩邊,讓「火船仔」慢慢伐進漁網、等魚進入漁網後、守在網口的兩船將網拉起、然後慢慢收網。捕到的魚放入「姑仔」,如果魚滿網「姑仔」載滿後「姑母」載、「姑母」載滿「火船仔」載。這樣三船全滿載的情形我們稱為「三載」。這在近海漁業全盛時期的旺季、幾乎天天都發生。

這種傳統魚法通常捕到的魚有「堯仔」、「苦蚵」、「臭肉」、「青鱗」、「目孔」、「硬尾」、「小管」、「四破」等。

早期舢舨船每船四人,三船共十二人、後來改為每船三人.三船共九人、最後改為每船兩人,三船共六人。
近幾十年來近海漁業枯竭,舢舨船的捕漁法己不復存在。

漁村也跟著沒落。

一首詩: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三船一組夜出港、一船兩槳划漁場。

聚光集魚傳統法、魚群迴光施羅網。

石頭屋

        早期卯澳石頭屋是用石頭砌牆茅草蓋屋頂,石頭就地取材,由石匠將大石頭鑿成蓋房子用的方塊石、門柱、窗檻、防盜柱等。牆面內外两層砌石,中間用黏土混入稻草填充(早期沒有水泥)。屋頂茅草二三年要加蓋一次,幾次加蓋之後會形成厚厚的一層茅草屋頂,太厚太重怕壓垮屋頂,因此加蓋茅草時要先掀掉上面幾層之後再蓋上新的茅草。
        這種茅草屋頂最怕颱風,會把茅草屋頂翻掉,因此每次颱風來之前一定要作好防颱工作。用竹竿壓住屋頂两端,然後用繩子綁住大石頭來防颱。
        茅草屋冬暖夏涼(因屋頂牆面都很厚)。住在裡面瞞舒服。後期因茅草取得不易,維護麻煩又怕颱風。石頭屋的屋頂漸漸改成水泥瓦或到現在的日本瓦。經濟好的家庭屋頂就採用傳統閩南式的建築格式。石頭屋本是卯澳漁村的特色。
        近十幾二十年,石頭屋因修復不易且使用空間較小,都改建成鋼筋水泥建築,外牆貼磁磚。已失去卯澳漁村石頭屋聚落的原有特色。經年失去維護的石頭屋,屋頂塌陷、剩下断牆,最有名的就是圖片上的二樓建築。

一首詩:卯澳地景石頭屋、斷牆殘壁比當時。遊人來訪必朝拜、此乃石屋真價值。

卯澳吳家樓仔厝申請文資保存會勘

卯澳吳家樓仔厝是卯澳有名的地標、遊客來卯澳看石頭屋必須朝聖的一方。這棟兩層樓的樓仔厝、有150多年的歷史、非常值得保存。

以前有人把卯澳叫樓仔澳、就是以此兩層樓石頭屋而命名。 吳家後代楊林瑞夫婦買下全部產權、向新北市文化局申請文資保存(歷史建物)、希望經由政府相關單位的認證、來保護這個重要的歷史建物。

昨天下午(2020.07.08)新北市文化局、由主任祕書帶領學者專家來現場會勘。可見文化局對此一建物的重視。 卯澳、馬崗一直為維護/修護石頭屋而努力、這是我們聚落的特色、也是台灣很重要的文化資產。

只留在記憶裡的時代風味

日期:2020/2/20;三貂角志工隊
訪談對象:方游阿嬤(音譯)
撰文:簡珮瑜

  移居和平島的卯澳阿嬤,成長之處或許是心中依戀所在,跟隨兒女遷居他處多次,即便最後落腳一樣是依海的市鎮「基隆和平島」,然而卯澳依然是她每週都要回來走走的重要大事,阿嬤一邊撿著紅鳳菜一邊細數卯澳過往的點滴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