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護極東月刊

點擊圖片可以線上閱覽,或點擊下載按鈕下載pdf檔

老照片故事

*註:照片權限歸原拍攝者與其親屬所有,引用請標註出處,如有特殊運用需求敬請來信詢問。

 福連國小遠足
在那個年代,學校校外教學,沒有遊覽車可以坐,從學校步行好幾個小時去遠足。

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校長陳慶龍主持朝會:那個年代,大家都穿著天然皮鞋,柏油路還不普及,爛泥多,所以許多人習慣捲高褲腳。

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 吳英奇老師與該班學生要拍照了,沒鞋子穿的人坐到最旁邊,把腳藏好。

 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吳潘家阿嬤在溪邊洗衣溪邊有活水流動,最適合洗衣或洗菜。

 (1984年,潘王村提供,照片為坑內溪、卯沃北橋下)

林顯昌父母於卯澳漁港
畫面左方泊船處,現已建有戲台。當時戲台位置在廟正前方,為臨時性棚台。

 (約1960年代,林顯昌提供)

劉阿軟先生翻九孔上岸
正港的海男不背氣瓶,直接潛入深海底抓龍蝦、九孔。古早的泳鏡鏡框是用牛角或木材磨製,再以瀝青黏合自行磨製的玻璃鏡片。

 (約1960年代,林顯昌提供)

江明賢祖母於自家門口   (店仔街)有各式店鋪。右側房屋前排的磚造亭仔腳為戰後增建,右前方是大店舖,中間有大灶那間現在是潘王村老師的工作室。

 (約1960年代,江明賢提供)

戰後初期的警察:派出所的招牌寫臺而非台,顯示為戰後所立。1949年台北縣警察局基隆警察所改為基隆分局,而1952年基隆分局改為瑞芳分局。

 (1949~1952之間,江明賢提供)

 日治初期台灣人穿著:(約1920年代,吳守文提供)那個年代的穿著常混合不同風格。右方的男士頭戴麥桿帽,穿馬褂內著襯衫;中間的小男孩:學校制服。兩位女性留埒倒眉,額前的頭髮梳成橫面,皆穿著皮鞋。坐著的太太應是穿著傳統漢人的大襟衫搭配直筒裙;站立的小姐則穿旗袍。
 江明賢家全家福:
拍攝於吳家樓仔厝不遠處另一間石造樓房前。

(1960~1970之間,江明賢提供)

 漁會三傑:
左起林捷榮/吳俊壽/吳慶堂。
卯澳漁會最早於1929年設立,1955年改制為福連區漁會。1962年又與三貂灣漁會合併為福隆區漁會,1976年又與澳底漁會合併為貢寮區漁會。

(1955年,吳守文提供)

 利洋宮修建落成典禮:當時利洋宮前的廟埕還沒加頂蓋,廟埕分為上下兩層。

(1971年,蕭金冠提供)

畢業典禮
黑板上的國父肖像沒有相框,看似臨時黏貼在黑板和國旗上。

(1960~1970之間,吳守文提供)

卯澳五海女
(左起吳美連/吳麗卿/鄭秀月/高素儉/吳雪玉)
照片中的石頭屋和樹都還在,但海女這個行業已幾乎消失。密集勞動,又要冒著刺骨寒風,所得卻不如出外打拼。

(年代不詳,蕭金冠提供)

 卯澳漁村全景畫面從派出所方向取景。
聚落周邊的梯田仍清晰可見,兩座榕樹溪橋仍在,而現今常停滿車的廣場在當時是籃球場。

(1980年代,資料來源:《卯澳漁村保存與觀光法展計畫》)

廟會活動準備過火(以往每年農曆6月19觀音佛祖生日,利洋宮都會辦廟會,現在改成每隔3年才過火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 遶境後、扶神明入廟畫面後方是利洋宮第二代戲台,現已改建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過火後的神轎起乩
在照明設施不普及的年代,火號(燈塔)提供漁船回家的指引,現已改建為涼亭。

(1980年代,諶志吉提供)

夯枷儀式:
 為了消災而向神明懺悔請罪,現已少見。夯枷(giâ kê)一詞今日常用的語意是自找麻煩。枷是用來固定犯人頭頸及上肢的刑具,相當沉重,所以戴枷的罪犯往往不支跪地,看似在為罪刑懺悔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 走筆至此,大家應該明白,沒有人會自願戴枷,自找麻煩。
然而,在臺灣的民間信仰中,卻有所謂的夯枷儀式,今日雖然漸漸失傳,愈來愈少見,它背後所代表的深層意義,卻值得我們好好反省。    

 傳統的夯枷儀式是在做醮或廟宇主神出巡時,信徒為了消災解厄,主動戴枷隨行,表示懺悔,透過自我懲罰來消解過往的罪過。後來逐漸演變成穿戴戲台的道具或紙板做的枷,時至今日,許多廟宇已見不到這個儀式。新竹城隍廟每年中元節仍會舉辦夯枷儀式,今年有2千多人報名參與,可說是優良傳統的延續。

  我們不妨思考,信仰的意義是透過大量捐獻或購買許多祭品、燒很多紙錢來換取神明的保佑,還是應該誠心反省自己的行為,真正改過向善來祈求神明祝福呢?
 隨著時代的演進,我們的宗教觀念是不是淡忘了對自然環境的尊重、對個人行為的節制、對他人的關懷與尊重?

利洋宮神明過火
當時的稻田現在已成了難以進入的雜木叢。

(約1980年代,游政郎提供)

卯澳港邊的待修舢舨船
當時利洋宮右方道路仍是小徑,下到漁港邊則是緩坡,待修繕的船隻停放於此。

(年代不詳,吳守文提供)

*註:照片權限歸原拍攝者與其親屬所有,引用請標註出處,如有特殊運用需求敬請來信詢問。

 福連國小遠足
在那個年代,學校校外教學,沒有遊覽車可以坐,從學校步行好幾個小時去遠足。

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校長陳慶龍主持朝會:那個年代,大家都穿著天然皮鞋,柏油路還不普及,爛泥多,所以許多人習慣捲高褲腳。

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 吳英奇老師與該班學生要拍照了,沒鞋子穿的人坐到最旁邊,把腳藏好。

 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吳潘家阿嬤在溪邊洗衣溪邊有活水流動,最適合洗衣或洗菜。

 (1984年,潘王村提供,照片為坑內溪、卯沃北橋下)

林顯昌父母於卯澳漁港
畫面左方泊船處,現已建有戲台。當時戲台位置在廟正前方,為臨時性棚台。

 (約1960年代,林顯昌提供)

劉阿軟先生翻九孔上岸
正港的海男不背氣瓶,直接潛入深海底抓龍蝦、九孔。古早的泳鏡鏡框是用牛角或木材磨製,再以瀝青黏合自行磨製的玻璃鏡片。

 (約1960年代,林顯昌提供)

江明賢祖母於自家門口   (店仔街)有各式店鋪。右側房屋前排的磚造亭仔腳為戰後增建,右前方是大店舖,中間有大灶那間現在是潘王村老師的工作室。

 (約1960年代,江明賢提供)

戰後初期的警察:派出所的招牌寫臺而非台,顯示為戰後所立。1949年台北縣警察局基隆警察所改為基隆分局,而1952年基隆分局改為瑞芳分局。

 (1949~1952之間,江明賢提供)

 日治初期台灣人穿著:(約1920年代,吳守文提供)那個年代的穿著常混合不同風格。右方的男士頭戴麥桿帽,穿馬褂內著襯衫;中間的小男孩:學校制服。兩位女性留埒倒眉,額前的頭髮梳成橫面,皆穿著皮鞋。坐著的太太應是穿著傳統漢人的大襟衫搭配直筒裙;站立的小姐則穿旗袍。
 江明賢家全家福:
拍攝於吳家樓仔厝不遠處另一間石造樓房前。

(1960~1970之間,江明賢提供)

 漁會三傑:
左起林捷榮/吳俊壽/吳慶堂。
卯澳漁會最早於1929年設立,1955年改制為福連區漁會。1962年又與三貂灣漁會合併為福隆區漁會,1976年又與澳底漁會合併為貢寮區漁會。

(1955年,吳守文提供)

 利洋宮修建落成典禮:當時利洋宮前的廟埕還沒加頂蓋,廟埕分為上下兩層。

(1971年,蕭金冠提供)

畢業典禮
黑板上的國父肖像沒有相框,看似臨時黏貼在黑板和國旗上。

(1960~1970之間,吳守文提供)

卯澳五海女
(左起吳美連/吳麗卿/鄭秀月/高素儉/吳雪玉)
照片中的石頭屋和樹都還在,但海女這個行業已幾乎消失。密集勞動,又要冒著刺骨寒風,所得卻不如出外打拼。

(年代不詳,蕭金冠提供)

 卯澳漁村全景畫面從派出所方向取景。
聚落周邊的梯田仍清晰可見,兩座榕樹溪橋仍在,而現今常停滿車的廣場在當時是籃球場。

(1980年代,資料來源:《卯澳漁村保存與觀光法展計畫》)

廟會活動準備過火(以往每年農曆6月19觀音佛祖生日,利洋宮都會辦廟會,現在改成每隔3年才過火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 遶境後、扶神明入廟畫面後方是利洋宮第二代戲台,現已改建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過火後的神轎起乩
在照明設施不普及的年代,火號(燈塔)提供漁船回家的指引,現已改建為涼亭。

(1980年代,諶志吉提供)

夯枷儀式:
 為了消災而向神明懺悔請罪,現已少見。夯枷(giâ kê)一詞今日常用的語意是自找麻煩。枷是用來固定犯人頭頸及上肢的刑具,相當沉重,所以戴枷的罪犯往往不支跪地,看似在為罪刑懺悔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 走筆至此,大家應該明白,沒有人會自願戴枷,自找麻煩。
然而,在臺灣的民間信仰中,卻有所謂的夯枷儀式,今日雖然漸漸失傳,愈來愈少見,它背後所代表的深層意義,卻值得我們好好反省。    

 傳統的夯枷儀式是在做醮或廟宇主神出巡時,信徒為了消災解厄,主動戴枷隨行,表示懺悔,透過自我懲罰來消解過往的罪過。後來逐漸演變成穿戴戲台的道具或紙板做的枷,時至今日,許多廟宇已見不到這個儀式。新竹城隍廟每年中元節仍會舉辦夯枷儀式,今年有2千多人報名參與,可說是優良傳統的延續。

  我們不妨思考,信仰的意義是透過大量捐獻或購買許多祭品、燒很多紙錢來換取神明的保佑,還是應該誠心反省自己的行為,真正改過向善來祈求神明祝福呢?
 隨著時代的演進,我們的宗教觀念是不是淡忘了對自然環境的尊重、對個人行為的節制、對他人的關懷與尊重?

利洋宮神明過火
當時的稻田現在已成了難以進入的雜木叢。

(約1980年代,游政郎提供)

卯澳港邊的待修舢舨船
當時利洋宮右方道路仍是小徑,下到漁港邊則是緩坡,待修繕的船隻停放於此。

(年代不詳,吳守文提供)

吳家樓仔厝舊照
據信此樓房已超過百年歷史,曾做為鹽館、碾米廠、茶室。房屋四角有槍眼,山牆上的火焰花紋極為少見,既有文獻難以查明其含意。

(約1995年,吳國赫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