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極美畫會」於卯澳漁村寫生活動花絮

新北市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邀請極美畫會來卯澳漁村寫生。在吳憲明先生的引介及極美畫會曾會長的大力支持下、於10月21日成行。

極美畫會於利洋宮前合照留影

當天天氣不好、晴時陰偶陣雨、讓畫友們倍感辛苦、但大家還是在各自取景的地方、認真作畫。天氣讓這次的寫生活動感到些許的遺憾。雖然天公不作美、但在曾會長熱情邀約下、請來幾位名畫家、今天到場的有洪東標老師、張柏舟老師、許忠文老師、鄭坤池老師、郭淑敏老師、及吉林美術館羅館長等多位名畫家來共襄盛舉、非常感謝。

在各位老師及這麼多畫友來支持、使這次的活動倍增光彩。卯澳漁村的美、留下極為美麗的作品之外、更藉由各位老師及畫友的精彩畫作、把卯澳漁村的美傳播給更多人欣賞。

利洋宮沿革

一、清道光十年(西元1830年)、緣有本村民賴立、某日在海邊釣 魚、在海邊撿 回一尊手提漁籃觀音菩薩神像、帶回家設案供奉。 因非常靈 驗、 自然成為村民及鄰近村落人民前來參拜。
二、清道光十二年(西元1832年)、因信眾日益增加、爰經地方熱心人士發起興建寺廟、完成後、恭迎佛駕進廟奉祀。
三、清光緒十八年(西元1892年)經歷六十年歲月、觀音菩薩顯聖、扶乩指點重建宮殿、旋即指示建廟地點(即現址)、並指定採用該址一塊大石、做為所需之石材、並預言來日卯澳灣內會漂進一根大木材(是上等樟木)、足供建廟用材所需。因此重建寺廟盛事1、如期順利完成。(當時五品軍功吳藏亨叩謝之石柱、尚保存在廟內。)
四、日據時代神像危機:日本人為消滅台灣人的民間信仰、欲將廟內神像全數銷毀、幸有本村信眾、將搶救之:。
五、民國二十三年(西元1934年)、經四十二年歲月、寺廟海風鹽份的侵蝕、瓦礫等風化腐朽、地方熱心人士再次籌募經費、重建寺廟。
六、民國五十九年(西元1970年)、距上次重建三十六年後、再次大規模重建、不但整個廟頂新建、廟裡的樑柱及神龕也全翻新、在原廟的兩旁各再加蓋一房、擴大寺廟規模。
七、民國七十八年(西元1992年)、第三次重建、之後陸陸續續完成了許多功能性的大小工程。如鐘鼓樓(重蓋一次)、拜亭(擴建兩次)等、呈現今日之規摸。
八、利洋宮從1832年建廟迄今、有176年歷史(1832一2018)、神像也由早期供奉的觀音菩薩、到今日由全省各大寺廟掛香來的媽祖分身、及其他諸神入寺、利洋宮香火日益興盛、前來參拜的進香團絡繹不絕。

總結

賴立有緣奉菩薩、靈驗遍傳眾人參。
大石巨木建廟材、神像危機了自然。

利洋宮(佛祖廟)

利洋宮是里民的信仰活動中心,也是里民的休間中心,每天早晚或農閒漁閒期間,里民相聚下棋聊天享受那慢活的日子。

卯澳利洋宮


利洋宮奉祀 觀世音菩薩,天上聖母,水仙尊王、福德正神等。其沿革如下:
一、道光十年(西元一八三O年)開始供奉。
緣有本村民賴立,某日釣魚時拾獲手提魚籃觀世音神像,即奉回家中設案膜拜,非常靈感,成為本村及鄰近住民朝拜之守護神。(利洋宮手提魚籃觀世音神像是全台唯一)。
二、道光十二年建廟。
民眾信奉者日增,為弘揚觀世音菩薩精神及佛教文化,經地方熱心人士提議,興建利洋宮,恭迎神像進廟奉祀。
三、清光緒十八年(西元一八九二年)第一次重建。
觀世音菩薩顯靈扶乩指點,採用現址之一塊大石頭,並預言卯澳灣將漂進上等樟木,足供建廟用之木材所需。果然佛法神通廣大預言成真,村民遂順利完成重建任務。
四、日據時代神像危機。
日本人為消滅民間信仰,欲將廟內神像全燒毀,幸有本村信徒將搶救之神像藏在家中樓閣,免於被燒毀,待日後伺機復位,才得於延續今日之利洋宮。
五、爾後有幾次重建如下:
(1)、民國五十九年第二次重建。
(2)、民國八十一年第三次重建。
(3)、又於民國一O五年增建拜亭。
自從政府開闢北部濱海公路,規劃東北角為觀光區之後,由於交通方便、香客日增,如今每週都有數團進香團前來朝拜,香火鼎盛。

一首詩: 

-百餘年利洋宫、民間信仰心所託。

提篮觀音奉主神、神名遠播香客多。

坑內溪瀑布

卯澳有三條溪,坑內溪、豬灶溪、榕樹溪。坑內溪瀑布是坑內溪近源頭有多處溪流斷層平台其中最大的一處。此斷層平台落差約3~4公尺左右。當水量充沛時,從断層流下來的水形成一個寬約十公尺高約3~4公尺的瀑布。是小溪中最美麗的景點。溪水清澈、冰涼、兩腳浸泡其中,全身透涼意。       

此溪水是卯澳漁村居民飲用水源之一。遊客要特別注意保護溪水之清潔、不可污染此水源、造成居民用水之困擾。

卯澳地名由來


卯澳地名的由來有多種說法:


(1)由海上船觀看這個灣澳,其左為萊萊山,右為荖蘭山,中間是凹入的灣澳,內有三條小溪滙集,形似「卯」字,故名卯澳。
(2)此地地勢,外為大海,並有荖蘭山,萊萊山、两方山峰形若兔耳,內有小溪流、登高俯視,地形如同「卯」字,故名卯澳。
(3)位於卯鯉尖之下(卯鯉尖即荖蘭山)的灣澳,故名卯澳。
(4)平埔族的翻譯者,卯澳是平埔族人捕魚的船。
(5)每天太陽東昇、日出時間大約在清晨5~7時,即是所謂的卯時,因此得名。

卯澳漁村簡介

        卯澳漁村地處台灣東北角,三面環山,一面向海,村內有坑內溪、豬灶溪、榕樹溪等三條小溪貫穿,昔日因水源充沛,公路两旁都是綠油油的稻田、漁產更是豐富,稱得上是魚米之村。
        卯澳灣渾然天成,是太平洋迴流魚群最好的中繼站,自古就是太平洋黑潮流經之大漁場,先民利用舢舨船組(三船一組),在近海捕魚。全盛時期舢舨船多達30幾組,另有搖櫓船數十艘,稱得上是舢舨船的故鄉。當時船員來自全省各地、有屏東林邊、宜蘭過嶺、野柳龜吼等。漁期盛產期,夜夜滿載而歸,魚產多到無法消化,祗好大量曬成魚乾,行銷全省各地。
        四O、五O年代是卯澳漁村風光的年代,不但漁產豐富,其他海產如九孔、龍蝦,紫菜、石花菜、多種海藻等都是卯澳很重要的海產。
        卯澳漁村繁榮時期,人口約300~400人,人口多,消費力就強,各種商店都有,如撞球間、豬肉鋪、雜貨店、碾米廠,甚至棺材都有賣。外地流動攤販也都到卯澳做生意。在日據時代村裡就有小學、有漁會、有派出所,盛極一時,當時卯澳,人稱「小基隆」。
        卯澳漁村住的特色是茅草石頭屋,石頭取材本地,砌牆。茅草竹子山上採,蓋屋頂。就成了本地特色茅草石頭屋。石頭屋冬暖夏涼(因為石牆厚,太陽光曬不透,現已無此茅草石頭屋),卯澳地處偏僻,人民過著恬靜質樸的生活,與世無爭。
        曾幾何時,近海漁業過度捕撈,漁業資源枯竭,在沒有其他賺錢生活的情況下,年輕人口外流,現在留下來的都是老少,漁村就此沒落。如今漁村風貌大不如前、沿海海岸人為破壞,石頭屋因改建或倒塌,幾乎所剩無幾。沒有維護好寶貴的文化資產確實可惜。雖然沒有保留完好的漁村特色,但石頭屋、舢舨船以及漁村生活,永遠述說著卯澳漁村的故事。

卯澳走走看看

生活篇

此石頭屋屋齡可能超過百年,斜後方直至溪邊,多是吳家宗族。曾經是碾米廠、茶室,更早之前更可能經營鹽務,屋內有槍眼,是卯澳繁華年代重要見證。
「曬鹽場」。
清領時期開始,鹽巴即是政府管制專賣。在地先民發揮智慧就地取海水在此曬鹽自用,現今表面已加蓋混凝土。
在這間石頭屋可以看見綁紮固定屋頂的風颱石,屋體本身結構有「內建防風石」,廣場前有立方體(長方體)石頭,不確定是否為防颱使用。
卯澳入口牌坊下的舊洗衣場,為社區營造時刻意營造的古代洗衣場景觀。並非傳統洗衣場。居民洗衣通常在三條溪流中進行。

漁業篇

民國十八年八月,貢寮庄若蘭、卯澳、萊萊地區漁民228人成立卯澳漁業組合,會址設於基隆郡貢寮庄田寮洋字卯澳27番地。辦理漁船、漁民遭難救濟輸恤,石花菜共同販賣,漁貨物共同運銷等事宜。
民國二十九年改組為卯澳漁業協同組合,三十二年改為卯澳漁業會。光復後[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再改組成立卯澳漁會及福連生產合作社,三十九年五月合併為福連區漁會。

民國五十一年,三貂灣漁會與福連區漁會合併,改稱福隆區漁會。
民國六十五年,依照修正之漁會法及『台灣省漁會合併方案』,將福隆區漁會與澳底區漁會合併,定名為貢寮區漁會,會所設於澳底區漁會原址,並在福隆區漁會所在地,改設貢寮區漁會福隆辦事處,服務當地漁民。是卯澳過往7座漁寮之一。

漁寮遺址

漁船電瓶充電機,由漁會管理,現景物已不復存在。當漁船改用電池動力後,漁會在此設立充電站,供漁民付費充電。
前身為卯澳7座漁寮之一,後來才轉型為飛魚卵加工廠。為當時台灣三座飛魚卵加工廠之一,當有市場需求時才有會運作,建物本身也是卯澳聚落少見的兩層樓建築。
原為網擋寮(暫置網具)和罾寮(放漁網\漁具的空間),潘家漁寮用來放四手網(漁具)。 四手網即四手吊網,又稱作「罾」

信仰篇

這是三貂角在地信仰中心。傳聞清治時期卯澳有一漁民在海邊拾獲一尊魚籃觀音像後,長年宿疾不藥而癒,加上當地居民認為魚籃象徵豐收,遂立廟祭祀。廟於道光十二年(1832年)建立。廟取名「利洋宮」,是居民希望海洋有利可賺。
    光緒十八年(1892年),由經營鰹魚場的吳永賜重修。1992年重建。在2015年媒體報導時,廟內已複製八尊的魚籃觀音像提魚籃的媽祖。廟內仍留存2根光緒年間的石柱。
並非原本的土地公廟位置,而是由舊石造土地公廟遷移至此,歷經第三次改建至如今的風貌。
殘件原先所屬的石造土地公為卯澳最早的土地公廟,因土地公廟改建(擴大),舊殘件散落各處。
卯澳社區最早的土地公廟,第二代土地公廟在火號的位置,第三代及現在的新廟則在利洋宮後方。
卯公墓附設的萬善堂主要是用以收納無家屬祭祀的屍骨。祭祀對象通稱有應公或大墓公。臺灣多數萬善堂與清末多械鬥有關。(與新莊的大眾爺、基隆的老大公相似)

耆老表示可考年代在100年以上,可能為海上作業民眾拾獲無主枯骨後,為其立廟。華人強調死者為大,並希望死者善終,立廟後,往後可以再多收納其他枯骨奉祀,故名萬善。屬於陰廟,廟門面向河川下游,台階與窗櫺數為偶數。

卯澳吳家樓仔厝申請文資保存會勘

卯澳吳家樓仔厝是卯澳有名的地標、遊客來卯澳看石頭屋必須朝聖的一方。這棟兩層樓的樓仔厝、有150多年的歷史、非常值得保存。

以前有人把卯澳叫樓仔澳、就是以此兩層樓石頭屋而命名。 吳家後代楊林瑞夫婦買下全部產權、向新北市文化局申請文資保存(歷史建物)、希望經由政府相關單位的認證、來保護這個重要的歷史建物。

昨天下午(2020.07.08)新北市文化局、由主任祕書帶領學者專家來現場會勘。可見文化局對此一建物的重視。 卯澳、馬崗一直為維護/修護石頭屋而努力、這是我們聚落的特色、也是台灣很重要的文化資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