磞火

磞火又稱磺火捕魚,這是一種磺石(電石)加水產生乙炔氣,點火瞬間燃燒產生大火,同時發出「磞」的聲響(有如氣爆聲)的捕魚方法。


        磞火船上放有兩個壓力桶,一個裝磺石放下方,一個裝水放上方。當磺石加水產生乙炔氣、用強力橡皮管引氣到船頭火把、火把有一大一小,小火把用來尋找魚跡,若發現有魚跡,就用大火把對準有魚的海面,用小火把點燃大火把,當大火把點燃的瞬間產生大火,同時「蹦」的一聲、海裡的魚隨著大火躍起,及時用三角網插入水中將魚撈起。一次次的蹦火、一網網的撈魚,直到海中魚撈盡。
        磞火捕魚有其危險性、因大火瞬間點著時、不小心會燒到撐火者,這會是很嚴重的燒傷。一不小心就會發生意外。
蹦火捕撈青鱗、堯仔、苦蚵等魚。

一首詩: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磺石加水乙炔氣、點燃小火探魚跡。     

瞬間大火魚躍起、下網及時滿惘魚。

舢舨船捕漁

舢舨船是卯澳漁村傳統漁船。三船一組、傍晚用人力伐槳出海捕魚。三船各有不同的功能,「姑仔」的功能是捕到魚時載魚的船、「姑母」是載漁網的船、「火船仔」載蓄電池集魚灯探魚船。掌集漁燈者叫「火長」,是整船組的頭頭。


當「火船仔」發現有魚在集魚燈迴遊時、要通知「姑仔」與「姑母」下網,下網要注意海流(網口逆海流)才能讓漁網張開。當漁網放好之後二船守住網口兩邊,讓「火船仔」慢慢伐進漁網、等魚進入漁網後、守在網口的兩船將網拉起、然後慢慢收網。捕到的魚放入「姑仔」,如果魚滿網「姑仔」載滿後「姑母」載、「姑母」載滿「火船仔」載。這樣三船全滿載的情形我們稱為「三載」。這在近海漁業全盛時期的旺季、幾乎天天都發生。

這種傳統魚法通常捕到的魚有「堯仔」、「苦蚵」、「臭肉」、「青鱗」、「目孔」、「硬尾」、「小管」、「四破」等。

早期舢舨船每船四人,三船共十二人、後來改為每船三人.三船共九人、最後改為每船兩人,三船共六人。
近幾十年來近海漁業枯竭,舢舨船的捕漁法己不復存在。

漁村也跟著沒落。

一首詩: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三船一組夜出港、一船兩槳划漁場。

聚光集魚傳統法、魚群迴光施羅網。

卯澳漁村簡介

        卯澳漁村地處台灣東北角,三面環山,一面向海,村內有坑內溪、豬灶溪、榕樹溪等三條小溪貫穿,昔日因水源充沛,公路两旁都是綠油油的稻田、漁產更是豐富,稱得上是魚米之村。
        卯澳灣渾然天成,是太平洋迴流魚群最好的中繼站,自古就是太平洋黑潮流經之大漁場,先民利用舢舨船組(三船一組),在近海捕魚。全盛時期舢舨船多達30幾組,另有搖櫓船數十艘,稱得上是舢舨船的故鄉。當時船員來自全省各地、有屏東林邊、宜蘭過嶺、野柳龜吼等。漁期盛產期,夜夜滿載而歸,魚產多到無法消化,祗好大量曬成魚乾,行銷全省各地。
        四O、五O年代是卯澳漁村風光的年代,不但漁產豐富,其他海產如九孔、龍蝦,紫菜、石花菜、多種海藻等都是卯澳很重要的海產。
        卯澳漁村繁榮時期,人口約300~400人,人口多,消費力就強,各種商店都有,如撞球間、豬肉鋪、雜貨店、碾米廠,甚至棺材都有賣。外地流動攤販也都到卯澳做生意。在日據時代村裡就有小學、有漁會、有派出所,盛極一時,當時卯澳,人稱「小基隆」。
        卯澳漁村住的特色是茅草石頭屋,石頭取材本地,砌牆。茅草竹子山上採,蓋屋頂。就成了本地特色茅草石頭屋。石頭屋冬暖夏涼(因為石牆厚,太陽光曬不透,現已無此茅草石頭屋),卯澳地處偏僻,人民過著恬靜質樸的生活,與世無爭。
        曾幾何時,近海漁業過度捕撈,漁業資源枯竭,在沒有其他賺錢生活的情況下,年輕人口外流,現在留下來的都是老少,漁村就此沒落。如今漁村風貌大不如前、沿海海岸人為破壞,石頭屋因改建或倒塌,幾乎所剩無幾。沒有維護好寶貴的文化資產確實可惜。雖然沒有保留完好的漁村特色,但石頭屋、舢舨船以及漁村生活,永遠述說著卯澳漁村的故事。

老照片故事

*註:照片權限歸原拍攝者與其親屬所有,引用請標註出處,如有特殊運用需求敬請來信詢問。

 福連國小遠足
在那個年代,學校校外教學,沒有遊覽車可以坐,從學校步行好幾個小時去遠足。

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校長陳慶龍主持朝會:那個年代,大家都穿著天然皮鞋,柏油路還不普及,爛泥多,所以許多人習慣捲高褲腳。

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 吳英奇老師與該班學生要拍照了,沒鞋子穿的人坐到最旁邊,把腳藏好。

 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吳潘家阿嬤在溪邊洗衣溪邊有活水流動,最適合洗衣或洗菜。

 (1984年,潘王村提供,照片為坑內溪、卯沃北橋下)

林顯昌父母於卯澳漁港
畫面左方泊船處,現已建有戲台。當時戲台位置在廟正前方,為臨時性棚台。

 (約1960年代,林顯昌提供)

劉阿軟先生翻九孔上岸
正港的海男不背氣瓶,直接潛入深海底抓龍蝦、九孔。古早的泳鏡鏡框是用牛角或木材磨製,再以瀝青黏合自行磨製的玻璃鏡片。

 (約1960年代,林顯昌提供)

江明賢祖母於自家門口   (店仔街)有各式店鋪。右側房屋前排的磚造亭仔腳為戰後增建,右前方是大店舖,中間有大灶那間現在是潘王村老師的工作室。

 (約1960年代,江明賢提供)

戰後初期的警察:派出所的招牌寫臺而非台,顯示為戰後所立。1949年台北縣警察局基隆警察所改為基隆分局,而1952年基隆分局改為瑞芳分局。

 (1949~1952之間,江明賢提供)

 日治初期台灣人穿著:(約1920年代,吳守文提供)那個年代的穿著常混合不同風格。右方的男士頭戴麥桿帽,穿馬褂內著襯衫;中間的小男孩:學校制服。兩位女性留埒倒眉,額前的頭髮梳成橫面,皆穿著皮鞋。坐著的太太應是穿著傳統漢人的大襟衫搭配直筒裙;站立的小姐則穿旗袍。
 江明賢家全家福:
拍攝於吳家樓仔厝不遠處另一間石造樓房前。

(1960~1970之間,江明賢提供)

 漁會三傑:
左起林捷榮/吳俊壽/吳慶堂。
卯澳漁會最早於1929年設立,1955年改制為福連區漁會。1962年又與三貂灣漁會合併為福隆區漁會,1976年又與澳底漁會合併為貢寮區漁會。

(1955年,吳守文提供)

 利洋宮修建落成典禮:當時利洋宮前的廟埕還沒加頂蓋,廟埕分為上下兩層。

(1971年,蕭金冠提供)

畢業典禮
黑板上的國父肖像沒有相框,看似臨時黏貼在黑板和國旗上。

(1960~1970之間,吳守文提供)

卯澳五海女
(左起吳美連/吳麗卿/鄭秀月/高素儉/吳雪玉)
照片中的石頭屋和樹都還在,但海女這個行業已幾乎消失。密集勞動,又要冒著刺骨寒風,所得卻不如出外打拼。

(年代不詳,蕭金冠提供)

 卯澳漁村全景畫面從派出所方向取景。
聚落周邊的梯田仍清晰可見,兩座榕樹溪橋仍在,而現今常停滿車的廣場在當時是籃球場。

(1980年代,資料來源:《卯澳漁村保存與觀光法展計畫》)

廟會活動準備過火(以往每年農曆6月19觀音佛祖生日,利洋宮都會辦廟會,現在改成每隔3年才過火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 遶境後、扶神明入廟畫面後方是利洋宮第二代戲台,現已改建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過火後的神轎起乩
在照明設施不普及的年代,火號(燈塔)提供漁船回家的指引,現已改建為涼亭。

(1980年代,諶志吉提供)

夯枷儀式:
 為了消災而向神明懺悔請罪,現已少見。夯枷(giâ kê)一詞今日常用的語意是自找麻煩。枷是用來固定犯人頭頸及上肢的刑具,相當沉重,所以戴枷的罪犯往往不支跪地,看似在為罪刑懺悔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 走筆至此,大家應該明白,沒有人會自願戴枷,自找麻煩。
然而,在臺灣的民間信仰中,卻有所謂的夯枷儀式,今日雖然漸漸失傳,愈來愈少見,它背後所代表的深層意義,卻值得我們好好反省。    

 傳統的夯枷儀式是在做醮或廟宇主神出巡時,信徒為了消災解厄,主動戴枷隨行,表示懺悔,透過自我懲罰來消解過往的罪過。後來逐漸演變成穿戴戲台的道具或紙板做的枷,時至今日,許多廟宇已見不到這個儀式。新竹城隍廟每年中元節仍會舉辦夯枷儀式,今年有2千多人報名參與,可說是優良傳統的延續。

  我們不妨思考,信仰的意義是透過大量捐獻或購買許多祭品、燒很多紙錢來換取神明的保佑,還是應該誠心反省自己的行為,真正改過向善來祈求神明祝福呢?
 隨著時代的演進,我們的宗教觀念是不是淡忘了對自然環境的尊重、對個人行為的節制、對他人的關懷與尊重?

利洋宮神明過火
當時的稻田現在已成了難以進入的雜木叢。

(約1980年代,游政郎提供)

卯澳港邊的待修舢舨船
當時利洋宮右方道路仍是小徑,下到漁港邊則是緩坡,待修繕的船隻停放於此。

(年代不詳,吳守文提供)

*註:照片權限歸原拍攝者與其親屬所有,引用請標註出處,如有特殊運用需求敬請來信詢問。

 福連國小遠足
在那個年代,學校校外教學,沒有遊覽車可以坐,從學校步行好幾個小時去遠足。

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校長陳慶龍主持朝會:那個年代,大家都穿著天然皮鞋,柏油路還不普及,爛泥多,所以許多人習慣捲高褲腳。

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 吳英奇老師與該班學生要拍照了,沒鞋子穿的人坐到最旁邊,把腳藏好。

 (約1950年代,潘王村提供)

吳潘家阿嬤在溪邊洗衣溪邊有活水流動,最適合洗衣或洗菜。

 (1984年,潘王村提供,照片為坑內溪、卯沃北橋下)

林顯昌父母於卯澳漁港
畫面左方泊船處,現已建有戲台。當時戲台位置在廟正前方,為臨時性棚台。

 (約1960年代,林顯昌提供)

劉阿軟先生翻九孔上岸
正港的海男不背氣瓶,直接潛入深海底抓龍蝦、九孔。古早的泳鏡鏡框是用牛角或木材磨製,再以瀝青黏合自行磨製的玻璃鏡片。

 (約1960年代,林顯昌提供)

江明賢祖母於自家門口   (店仔街)有各式店鋪。右側房屋前排的磚造亭仔腳為戰後增建,右前方是大店舖,中間有大灶那間現在是潘王村老師的工作室。

 (約1960年代,江明賢提供)

戰後初期的警察:派出所的招牌寫臺而非台,顯示為戰後所立。1949年台北縣警察局基隆警察所改為基隆分局,而1952年基隆分局改為瑞芳分局。

 (1949~1952之間,江明賢提供)

 日治初期台灣人穿著:(約1920年代,吳守文提供)那個年代的穿著常混合不同風格。右方的男士頭戴麥桿帽,穿馬褂內著襯衫;中間的小男孩:學校制服。兩位女性留埒倒眉,額前的頭髮梳成橫面,皆穿著皮鞋。坐著的太太應是穿著傳統漢人的大襟衫搭配直筒裙;站立的小姐則穿旗袍。
 江明賢家全家福:
拍攝於吳家樓仔厝不遠處另一間石造樓房前。

(1960~1970之間,江明賢提供)

 漁會三傑:
左起林捷榮/吳俊壽/吳慶堂。
卯澳漁會最早於1929年設立,1955年改制為福連區漁會。1962年又與三貂灣漁會合併為福隆區漁會,1976年又與澳底漁會合併為貢寮區漁會。

(1955年,吳守文提供)

 利洋宮修建落成典禮:當時利洋宮前的廟埕還沒加頂蓋,廟埕分為上下兩層。

(1971年,蕭金冠提供)

畢業典禮
黑板上的國父肖像沒有相框,看似臨時黏貼在黑板和國旗上。

(1960~1970之間,吳守文提供)

卯澳五海女
(左起吳美連/吳麗卿/鄭秀月/高素儉/吳雪玉)
照片中的石頭屋和樹都還在,但海女這個行業已幾乎消失。密集勞動,又要冒著刺骨寒風,所得卻不如出外打拼。

(年代不詳,蕭金冠提供)

 卯澳漁村全景畫面從派出所方向取景。
聚落周邊的梯田仍清晰可見,兩座榕樹溪橋仍在,而現今常停滿車的廣場在當時是籃球場。

(1980年代,資料來源:《卯澳漁村保存與觀光法展計畫》)

廟會活動準備過火(以往每年農曆6月19觀音佛祖生日,利洋宮都會辦廟會,現在改成每隔3年才過火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 遶境後、扶神明入廟畫面後方是利洋宮第二代戲台,現已改建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過火後的神轎起乩
在照明設施不普及的年代,火號(燈塔)提供漁船回家的指引,現已改建為涼亭。

(1980年代,諶志吉提供)

夯枷儀式:
 為了消災而向神明懺悔請罪,現已少見。夯枷(giâ kê)一詞今日常用的語意是自找麻煩。枷是用來固定犯人頭頸及上肢的刑具,相當沉重,所以戴枷的罪犯往往不支跪地,看似在為罪刑懺悔。

(約1980年代,高楊勝提供)

 走筆至此,大家應該明白,沒有人會自願戴枷,自找麻煩。
然而,在臺灣的民間信仰中,卻有所謂的夯枷儀式,今日雖然漸漸失傳,愈來愈少見,它背後所代表的深層意義,卻值得我們好好反省。    

 傳統的夯枷儀式是在做醮或廟宇主神出巡時,信徒為了消災解厄,主動戴枷隨行,表示懺悔,透過自我懲罰來消解過往的罪過。後來逐漸演變成穿戴戲台的道具或紙板做的枷,時至今日,許多廟宇已見不到這個儀式。新竹城隍廟每年中元節仍會舉辦夯枷儀式,今年有2千多人報名參與,可說是優良傳統的延續。

  我們不妨思考,信仰的意義是透過大量捐獻或購買許多祭品、燒很多紙錢來換取神明的保佑,還是應該誠心反省自己的行為,真正改過向善來祈求神明祝福呢?
 隨著時代的演進,我們的宗教觀念是不是淡忘了對自然環境的尊重、對個人行為的節制、對他人的關懷與尊重?

利洋宮神明過火
當時的稻田現在已成了難以進入的雜木叢。

(約1980年代,游政郎提供)

卯澳港邊的待修舢舨船
當時利洋宮右方道路仍是小徑,下到漁港邊則是緩坡,待修繕的船隻停放於此。

(年代不詳,吳守文提供)

吳家樓仔厝舊照
據信此樓房已超過百年歷史,曾做為鹽館、碾米廠、茶室。房屋四角有槍眼,山牆上的火焰花紋極為少見,既有文獻難以查明其含意。

(約1995年,吳國赫提供)

只留在記憶裡的時代風味

日期:2020/2/20;三貂角志工隊
訪談對象:方游阿嬤(音譯)
撰文:簡珮瑜

  移居和平島的卯澳阿嬤,成長之處或許是心中依戀所在,跟隨兒女遷居他處多次,即便最後落腳一樣是依海的市鎮「基隆和平島」,然而卯澳依然是她每週都要回來走走的重要大事,阿嬤一邊撿著紅鳳菜一邊細數卯澳過往的點滴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