捕鰻苗

卯澳灣有三條溪流入大海,鰻魚會在海水淡水交會處產卵、孵化,鰻苗就在此成長。

捕鰻苗都在入冬季節,海岸邊浪花白茫茫的一片,海流很急。要在這樣夜黑風高的夜晚,穿着青蛙裝、穿上雨衣、帶着半月形捕鰻苗網具,在海岸邊來回拖著半月型網具,既辛苦又危險,要非常小心,否則一個浪花打過來,你沒有站穩,被浪打倒,會有生命的危險、曾經有人因此被刮出去而喪生。(因為青蛙裝一且進水、上身又穿雨衣,、浪又大、要往岸邊回相當困難)。

拖網拖一段時間之後要收網,把網尾連水帶物收入瓢中,然後帶上岸來,將雜物撿掉之後、看看瓢中是否有鰻苗。鰻苗是透明體、祇能看到黑黑的兩點眼睛,將鰻苗用白碗舀起、放入大水桶中。
因鰻苖價很高、大家都在惡浪中博命討生活。

一首詩: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寒風浪起鰻苖期、半月拖網防水衣。

浪來浪去險中行、祇為一線透明體。

釣白帶魚

釣白帶魚可用假餌,在釣鉤上方綁上有顏色的塑膠布片。當釣子放入水中,塑膠布條會晃動而產個反光,白帶魚會以為是小魚在游動,瞬間一咬就上鉤,一次可釣好幾條。
白帶魚釣法有岸釣和船釣,而用餌又有假餌與生餌兩種。

釣白帶魚的盛期在秋冬季,但也可以在盛期之外的時間釣到白帶魚。

東北季風起是盛季,卯澳漁村都以船釣為主,而且是本業。現在船釣都以休閒為主。
白帶魚牙齒銳利,要小心才不會被牙齒刺傷。


一首詩: 
垂直釣繩鈎長串、手動假餌誤鮮餌。
夜裡銀光處處閃、一次上鉤好幾條。

磯釣

卯澳灣區是天然岩岸,很適合磯釣(站在海岸邊釣魚),每天都有從各地遠到而來的釣客,不分晝夜,手持釣竿、心裡想着魚兒上鈎拉竿之樂。灣內風浪平靜,沒有瘋狗浪,比較別處相對安全。但是沒有大魚可釣。


        最近有釣友在卯澳港出口消波塊處,釣到兩條大石斑魚,兩條約有三斤多,可惜沒有用手機照下來,跟大家分享。(注意卯澳漁港內禁止釣魚,岸巡會驅趕)。
        灣區附近有多處好的磯釣埸,較專業的釣者會到馬崗、萊萊、鶯歌石等大型磯釣場,享受釣魚的樂趣。

註:第一張圖是示意圖、第二、三張是卯澳灣、第四張是馬崗磯釣場、第五張是萊萊磯釣場、第六張是鶯歌石磯釣場。

一首詩: 

一竿在手默默守、覓食魚來餌爭奪。
轉身要走且上鈎、陷入掙扎生死鬦。

九孔鮑魚養殖

        1970年代起,民間業者在東北角海岸開挖九孔池,養殖九孔。由育苗到養殖一貫作業、因初期利潤好,興起一股九孔養殖熱。


        後因養殖存活率偏低、不敷成本、無利可圖,紛紛放棄九孔養殖。部分養殖業者嘗試鮑魚養殖,效果不錯。因此將九孔養殖轉為鮑魚養殖。之後,九孔經種苗改良,養殖存活率再度提高,讓九孔養殖再現生機。有些廢棄的九孔池,紛紛整理,再度加入養殖行列。


        位於台灣東壮角海岸的貢寮區,因海域水質良好,且大部分是岩岸,很適合九孔鮑魚養殖。讓新北市政府也加入了養殖的行列,在香蘭與卯澳之間一處海岸、設立海洋資源復育園區,以九孔育苗為主、當九孔長到一定程度之後,放流入海(卯澳灣)讓九孔回到自然環境成長、繁殖、以達復育的目的。因民間九孔養殖業的養殖成功,新北市政府配合業者、每年舉辦九孔鮑魚祭、來推廣行銷。九孔鮑魚養殖已成為本地區重要產業。

一首詩: 

野生九孔不可得、養殖技術更成熟。
東北海岸水質佳、九孔養殖最適合。

弄(釣)海鰻

早期「弄海鰻」是用一根釣竿,上端綁上一條短釣線,約30公分左右、線的另一端綁一釣鈎,鉤上釣餌、然後將釣竿放進海岸邊的石縫中,

因海鰻大都躲在岸邊的石洞或石縫中,我們稱這種釣法叫「弄海鰻」。

現在都用一般釣竿來釣海鰻、而且是拋向岸邊,跟以前「弄海鰻」不同。可能跟海鰻數量減少有關。當海鰻一看到餌,會慢慢游過來,看準魚餌、快速一口咬下,回頭要走就上鉤了。

當你拉起來時要很小心。1、海鰻身體很滑、力量比一般魚大。2、海鰻牙齒很利、很容易在掙扎中被牙齒刺到。所以你必須先把海鰻敲昏或用乾布抓牽海鰻的頭,才能把漁鈎拔掉。
以前只要出門一定釣得到海鰻,現在用「弄海鰻」的方式,已釣不到海鰻。

一首詩:

一竿綁一鈎、直接放洞口。
海鰻狠角色、一口搶就走。

摸(採)九孔

        我現在介紹的採九孔就是採野生九孔、其方式有二:

1、在岸邊利用退潮用手在岸邊石縫中摸,摸到九孔就用手取下,或用「螺鈎」。最好不用「螺鈎」,若用「螺鈎」或「剪刀邊」(不能用的舊剪刀取下一邊)不小心會傷到九孔,一旦傷到,九孔死掉就沒人要買。這種方式叫「摸九孔」。

2、潛入海底、翻開石頭或在石頭邊採到九孔、這種潛水採九孔方式我們稱「潛九孔」。(把潛唸成台語發音的「味」才是到地的唸法)


       「潛九孔」的水鏡是漁民自己製作、材料有兩種:1、牛角框十玻璃。2、木材框十玻璃。用瀝青將玻璃與鏡框黏合、使不漏水。使用水鏡有一密訣,要用海岸邊的一種植物葉用手柔一柔,然後在水鏡的內面玻璃搓一搓、其作用是下水水鏡才不會起霧面。


        採九孔的袋子比採石花菜的袋子小、長度大概祇有石花菜袋的1/2,袋口也比較小,網目也比較細。下水時綁在腰際、袋子正好在兩腳之間、採到九孔就放進袋子。


        「潛九孔」最辛苦在年初,因年初海水很冷、當時並沒有潛水衣可穿,漁民們祇穿一條內褲下水、上岸⋯⋯時冷得發抖、還好岸邊有漂流木,可用來當柴火,起火堆來烤火取暖。
採到的九孔馬上被買家買走,而且是現金支付。(當時有兩家買家,在岸上搶着收購)
        野生九孔又甜又Q,現在養殖的九孔沒有這麼美味、如同土鷄與飼料鷄之差別。現在已吃不到這種野生九孔的味道。唯有野生九孔、你才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九孔的滋味。

一首詩: 

九孔長在淺海處、潛水入底尋寶物。
翻開石頭巧取得、野生九孔難得貨。

釣軟絲

釣軟絲也是卯澳漁村捕魚方式之一。

釣軟絲通常祇有一人作業,坐在搖櫓船上(小船一人作業一支槳左右搖,前進及控制方向都靠這支櫓)。因此釣軟絲是一手搖櫓一手釣,釣軟絲用的假餌木蝦(木頭作成的假蝦子,後面有二層排列四周的細釣)在船前進時,要適時抽動釣竿,讓木蝦在水中像蝦子在跳動。誘騙軟絲用觸鬚來抱木蝦,觸鬚一抱、抽動木蝦,軟絲就被鈎子鈎住。
        現在都用馬達動力代替人力划槳、方便去較遠的地方作業。釣軟絲和潮汐漲退有很大關係、要算好漲退潮時間。把握黃金時段,軟絲比較會上鈎。
         

早期釣軟絲的木蝦都是自己製作。

手工製作竹子釣竿

一首詩: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一手搖櫓一手釣、木蝦抽動似蝦躍。

軟絲觸鬚木蝦抱、鉤住觸鬚走不了。


磞火

磞火又稱磺火捕魚,這是一種磺石(電石)加水產生乙炔氣,點火瞬間燃燒產生大火,同時發出「磞」的聲響(有如氣爆聲)的捕魚方法。


        磞火船上放有兩個壓力桶,一個裝磺石放下方,一個裝水放上方。當磺石加水產生乙炔氣、用強力橡皮管引氣到船頭火把、火把有一大一小,小火把用來尋找魚跡,若發現有魚跡,就用大火把對準有魚的海面,用小火把點燃大火把,當大火把點燃的瞬間產生大火,同時「蹦」的一聲、海裡的魚隨著大火躍起,及時用三角網插入水中將魚撈起。一次次的蹦火、一網網的撈魚,直到海中魚撈盡。
        磞火捕魚有其危險性、因大火瞬間點著時、不小心會燒到撐火者,這會是很嚴重的燒傷。一不小心就會發生意外。
蹦火捕撈青鱗、堯仔、苦蚵等魚。

一首詩: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磺石加水乙炔氣、點燃小火探魚跡。     

瞬間大火魚躍起、下網及時滿惘魚。

舢舨船捕漁

舢舨船是卯澳漁村傳統漁船。三船一組、傍晚用人力伐槳出海捕魚。三船各有不同的功能,「姑仔」的功能是捕到魚時載魚的船、「姑母」是載漁網的船、「火船仔」載蓄電池集魚灯探魚船。掌集漁燈者叫「火長」,是整船組的頭頭。


當「火船仔」發現有魚在集魚燈迴遊時、要通知「姑仔」與「姑母」下網,下網要注意海流(網口逆海流)才能讓漁網張開。當漁網放好之後二船守住網口兩邊,讓「火船仔」慢慢伐進漁網、等魚進入漁網後、守在網口的兩船將網拉起、然後慢慢收網。捕到的魚放入「姑仔」,如果魚滿網「姑仔」載滿後「姑母」載、「姑母」載滿「火船仔」載。這樣三船全滿載的情形我們稱為「三載」。這在近海漁業全盛時期的旺季、幾乎天天都發生。

這種傳統魚法通常捕到的魚有「堯仔」、「苦蚵」、「臭肉」、「青鱗」、「目孔」、「硬尾」、「小管」、「四破」等。

早期舢舨船每船四人,三船共十二人、後來改為每船三人.三船共九人、最後改為每船兩人,三船共六人。
近幾十年來近海漁業枯竭,舢舨船的捕漁法己不復存在。

漁村也跟著沒落。

一首詩: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三船一組夜出港、一船兩槳划漁場。

聚光集魚傳統法、魚群迴光施羅網。

卯澳吳家樓仔厝申請文資保存會勘

卯澳吳家樓仔厝是卯澳有名的地標、遊客來卯澳看石頭屋必須朝聖的一方。這棟兩層樓的樓仔厝、有150多年的歷史、非常值得保存。

以前有人把卯澳叫樓仔澳、就是以此兩層樓石頭屋而命名。 吳家後代楊林瑞夫婦買下全部產權、向新北市文化局申請文資保存(歷史建物)、希望經由政府相關單位的認證、來保護這個重要的歷史建物。

昨天下午(2020.07.08)新北市文化局、由主任祕書帶領學者專家來現場會勘。可見文化局對此一建物的重視。 卯澳、馬崗一直為維護/修護石頭屋而努力、這是我們聚落的特色、也是台灣很重要的文化資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