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0/2/20;三貂角志工隊
訪談對象:方游阿嬤(音譯)
撰文:簡珮瑜
移居和平島的卯澳阿嬤,成長之處或許是心中依戀所在,跟隨兒女遷居他處多次,即便最後落腳一樣是依海的市鎮「基隆和平島」,然而卯澳依然是她每週都要回來走走的重要大事,阿嬤一邊撿著紅鳳菜一邊細數卯澳過往的點滴。
海重清?海嘯
阿嬤提及她的長輩告訴她曾經發生海嘯的過往,特別的是海嘯的台語發音是「海重清」,這或許與百年前基隆大海嘯是同一事件,只是所記載海嘯波及地點為金包里、基隆一帶,據載1867年基隆外海附近發生過有感地震,引發8公尺海嘯,海嘯來臨前,海水退去,海床露出,緊接著滔天大浪往岸邊襲去,百人在此災害不幸逝去,也不知「海重清」一詞,所指的是海水退去海床露出,亦或是海浪高聳滔天襲來的景象,但一切為腦補而來,還有待查證。
四歲走空襲戰後漁貨豐
二戰後期盟軍攻打台灣,對阿嬤的記憶來說,聽到警報聲,大夥就是頭也不回往山裡的樹林奔走躲藏,然而是那一片山頭早已不復記憶,曾經歷經戰爭的長輩也逐漸凋零,很可惜的,我也早已無法問我阿嬤她那時的年代記憶,只能從方游阿嬤身上找尋影子,戰後或許是百業待興,卯澳灣的豐饒漁貨,漁村換工彼此合作,只要海螺聲響起,村落青年循聲前往,紛紛跳上船隻當「海腳」(漁工之意),拉起滿滿的漁貨,當年卯澳漁業興盛,人口眾多,素有小基隆稱號。
琥珀色的魚露
保存技術受限的年代,滿滿的漁貨需想盡辦法從海路或是顛簸的陸路前往貢寮福隆、基隆一帶販售,為不讓魚肉變質,村落裡有許多魚寮,將漁貨再製加工,聽阿嬤說有「四破魚」,海水魚加入海水再加入鹽巴,現在看來就是用高濃度的鹽分處理殺菌,讓細菌無法孳生,處置過程後的液體就是「魚露」,方游阿嬤說彼時魚露都是大方送,有人來要就給,真的是太多了,尤其是貢寮很多人來拿,我想起爸爸曾說道:當年你阿嬤會從貢寮的石壁坑山上走到海邊卯澳,找她的兄弟拿魚露,現在goole地圖看距離,光單趟就有至少3小時的路程,那時沒有好走的路,勢必要花更長的時間,想當年阿嬤為了增加食物的風味,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在走路,這樸實無華的堅毅韌性,魚露更多添了些滋味吧。
然而方游阿嬤與總幹事阿伯他們也說隨著漁獲量的減少,現在魚都不夠現吃了,當初目的是保存大量的漁貨,現在那輪得到熬煮出魚露這樣的副產品,看來卯澳魚露的限定風味,就此封存在時代的記憶中了。
